中国经济强大韧性背后的科技支撑

  中国经济形势如何?在10月17日上午,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的首场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抛出了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问题——现在看来,年初确定的5.5%左右的目标实现难度较大,很多分析师把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调到3%左右,请问对今年的经济形势有没有一个分析?

  “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坦言,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困难和挑战,但更加充满机遇。

  “我国目前正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赵辰昕在会上列举了“韧性和潜力”的具体表现:中国能源装备、石化装备、矿山机械、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重点设备订单都在大幅增长。

  那么,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背后还有哪些科技亮点?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锻长板补短板”是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锻长板”方面,赵辰昕介绍,我国在加快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优势长板产业,提升重点领域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赵辰昕指出,“补短板”方面通过聚焦国计民生、战略安全等关键领域,紧盯“卡脖子”薄弱环节,按照“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一体推进短板攻关、迭代应用和生态培育,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突破重点基础领域短板弱项。

  科创产业融合引领区域协同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科创产业融合为引领的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赵辰昕介绍,五年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大湾区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以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为引领,加快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步伐。通过完善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有序推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高质量发展典范。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毋庸讳言,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存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等是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现实局面。

  如何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成为应有之义。赵辰昕介绍,我国坚持“全国一盘棋”,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全产业链运行效率。通过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得以培育壮大。深化开放合作方面,不仅促进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还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鼓励外资加大高端制造、高技术等领域投资,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创新发展。

  创新驱动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

  白鹤滩水电、“华龙一号”核电等一批全球领先的战略工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这些发布会上令人振奋的科技名词彰显了创新驱动引领的作用。

  “我国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近年来成效显著。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的实施助力90%以上的煤电机组达到与天然气发电相当的排放水平。”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表示,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越来越强,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不断完备,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充电和加氢网络顺利建成。

  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能源领域将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十四五”期间计划改造煤电规模合计6亿千瓦左右,扎实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示范应用,并大力推进风电、太阳能等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并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在粮食安全方面,坚持“藏粮于技”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介绍,现代种业等科技支撑,不断为粮食安全注入新动能。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水平,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等防治体系,加大绿色仓储、高效物流、粮油加工等技术研发力度方面,科技创新均实力在线。  ◎本报记者 张佳星(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