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城”里的智慧经

  范荣

  路灯能高精度导航、灯杆可自动调整照明亮度……近日,雄安新区高铁站至S333连接线(一期)和河北省道S333东延工程两条“智慧公路”通过验收,满满的科技感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旨在引领未来的智慧之城,智慧交通只是雄安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在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理念下,雄安新区早在规划建设之初就瞄准智慧城市,并把智能系统植入“城市家具”的方方面面。比如,同步规划“数字城市”,确保拔节而起的每一栋楼、每一个路灯都能实现云同步;比如,打造“多线一体”、智能运行的城市综合管廊,杜绝“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城市病,预留的物流通道为未来“无人驾驶、地下穿梭”提供可能;再如,市政预制构件为每个灯杆佩戴“数字身份证”,方便日后一扫溯源、动态管理、严控质量……种种“黑科技”,全方位折射着智慧城市的无限可能。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雄安的“智慧”探索,对于打造区域智慧城市群具有标杆意义。所谓“智”,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营建城市,侧重信息基础设施等硬件保障;所谓“慧”,则是实现万物互联互通,偏重数据流通等软件共享。相较于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对“数据富矿”的协同共用、计算处理、分析研判、反哺实践,更是智慧城市的发力方向。精心规划后迅速生长成型的雄安新区,不仅5G网络、无人驾驶、智能物流等智能科技率先布局,数据流通机制也进行了协同创新,“智慧大脑”联动处理数据、优化管理决策,从源头上破解了“数据孤岛”等现实问题。

  8年多并肩偕行,京津冀在协同硬件搭建方面初具规模,拿出更多实招打破数字壁垒,成为接下来的发力重点之一。从实时监测并共享大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状况等数据,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更高效;到加强应急指挥协同调度,使疫情处置更高效;再到司法协作统一标准,加强“同城效应”……技术革新叠加机制创新,三地协同正迈出更大步伐。京津冀产业数据极为丰富,应用场景多元多样,消费能力强劲蓬勃,进一步理顺协同合作机制,智慧城市群建设必将释放出更大红利。

  智能化程度,是城市发展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期待三地拿出更加进取的姿态,不断夯实智慧底座,推动数据资源高效调配,为京畿大地的美好未来提供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