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8月15日电(记者 项菁)“那些英烈,牺牲前照片都没留。”忆起“为百位烈士画像”公益项目发起的初心,烈士家属叶庆华感慨——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了回家的路,把一张画像送回家,英雄就真正地“回家”了。
“2022年度中华慈孝人物/团体”名单近日揭晓,“为百位烈士画像”公益项目入选。
丹心碧血图报国,丹青笔墨绘英雄。经叶庆华最初发起,在高校学子、社会画家等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下,目前全国各地已有215名烈士获得画像。一幅幅先烈之画像,唤醒了峥嵘岁月,也照亮了英烈“回家”的路,魂归故里与家人跨时空“团圆”。
疗愈路上为英烈“提灯”
“为百位烈士画像”公益项目缘起于叶庆华,她是孟祥斌烈士的遗孀。
15年前,她的丈夫孟祥斌回乡探亲,为了救跳河的女生一头扎入河中,女生得救了,孟祥斌却长眠水底,生命永远定格在28岁。那时,他们的女儿孟诗妍刚满3岁。
面对重大家庭变故,叶庆华努力从悲痛中挣脱出来,用自己的善举延续着孟祥斌烈士的大爱。
“那时候我看到一句话:军人的生命属于国家和人民。这让我开始理解他,我想我应该振作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叶庆华回忆道。
2008年起,叶庆华一直默默奔走四方,走访烈士家属、寻访老兵,整理烈士历史资料,为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寻亲。从那时起至今,经由她找到并送“回家”的烈士已有357位。
叶庆华坦露,为烈士寻亲既是孟祥斌的信仰之路,也让她自己找到了心灵寄托,走上了自我疗愈之路。
其间,她得知很多烈士牺牲前,一张照片都没留下,“很多烈士的子女年纪已经很大了,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见见父亲的样子。”
2020年,山东一位烈士的儿媳找到叶庆华,希望能为长辈画一张像。叶庆华二话没说找到自己女儿的国画老师,“国画老师依据烈士儿子年轻时的照片进行素描,画的过程中与儿子、儿媳反复确认先烈模样,同时跟村里老人反复核对,确认后再邮寄到其子女手中,他们收到画像非常感动。”
有了画像,英雄不再只是证书上简单的名字,也不再是简介里的寥寥数语。
其实,作为烈士家属,叶庆华比谁都懂得“回家”的意义,更能理解那些失去音讯的烈士家属内心的期盼。
“我希望做提灯人,照亮他们回家的路。”那时起,叶庆华就希望有越来越多力量加入进来,她下定决心——要努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为烈士画像,送烈士“回家”。
千名爱心人士为英雄“点灯”
小小的心愿犹如火种,在全社会形成了燎原之势。
在叶庆华的积极呼吁下,2021年3月,浙江省启动“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大型公益活动,包括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在内的全国10余所高校师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职业画家、志愿者等纷纷响应。
“00后”美术专业学生利用假期不断完善手中的烈士画像,“80后”艺术家也改变画风加入画像队伍,还有一大批高校青年学子、专业老师参与进来……9个月时间里,共完成100多幅烈士画像、3部烈士主题动漫。
“70多年了,我终于见到了爸爸的样子……”拿到父亲(张善清烈士)画像的那一刻,75岁刘全林老泪纵横。
为张善清烈士画像的是浙江师范大学美术系老师董泉。叶庆华帮助刘全林找到父亲在金华市塘雅镇烈士陵园的墓地后,得知老人的另一个心愿是“想知道父亲长什么样”,叶庆华当即求助董泉。
董泉画过很多人物素描,但这次没有本人照片,只能根据寥寥几笔文字记载、亲属模糊的印象描述以及后代的照片,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烈士为我们拼过命,能给烈士画像是我的荣幸。”董泉说。
简单的黑白线条,刻画出了英雄的模样,还原了一段段舍生忘死的革命故事,还承载着烈士家属最难以割舍的牵挂。
作画人、送画人、媒体人……爱心人士纷纷参与到“为百位烈士画像”公益项目中,千名志愿者用画笔、文字为“最可爱的人”画像、讲故事,为英雄“回家”“点灯”。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点滴爱心汇聚成涓涓细流,一幅幅画像印刻着人间真善美。从2022年度中华慈孝人物/团队看,他们的行为和事迹既传承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又彰显了“求真向善”的现代价值观。
在叶庆华看来,慈孝文化是发自内心的真与善,“特别是新时代的慈孝,意味着要扛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谢谢大家没有忘记烈士,没有忘记送烈士‘回家’。”日前举行的2022年度中华慈孝人物颁奖盛典上,叶庆华动容地说。她希望有更多人怀有追远之心,希望大家崇尚英雄、心怀感恩、胸怀天下。
据悉,2022第八届中华慈孝文化节由中国新闻社、杭州灵隐寺主办,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新闻发展中心、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浙江分公司承办,并得到《中国新闻》报、中国慈善家杂志社、民革浙江省委会、浙江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