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800公里的“山海相逢” 东营酉阳产业振兴谱新篇

  重庆9月18日电 题:跨越1800公里的“山海相逢” 东营酉阳产业振兴谱新篇

  作者 韩璐 陈佳欣

  一只大闸蟹能游多远?生长于黄河入海口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口大闸蟹,跨越1800公里,把家安到了武陵山腹地重庆市酉阳县。在这里,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桃花源高山大闸蟹。

  作为东西部协作的亮点工作之一,“东蟹西引”这张亮丽名片正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益,为酉阳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东蟹西引”只是东营与酉阳不断深化对口协作的一个缩影。近两年,在酉阳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下,东营协作酉阳干部管理组多措并举,紧盯关键工作“点”、打通联动发展“线”、聚焦协作统筹“面”,不断续写新时代的“山海情”。

  东蟹西引 大闸蟹入住“桃花源”

  “这只已经有200克左右。”在黑水大涵大闸蟹养殖基地,大涵村党支部书记石磊熟练地拎起一只蜕壳五次的大闸蟹。这是酉阳最早探索“东蟹西引”的地方,他预计,今年基地的大闸蟹将迎来丰收年。

  黄河口大闸蟹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知名度高,市场销量好,“老家”东营更有着先进的种苗繁育技术和养殖技术。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酉阳平均海拔800米,温差小、水质优,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十分适合大闸蟹生长。

图为东营酉阳稻田养蟹产业园。酉阳乡村振兴局供图

  2021年以来,东营市积极探索“东产西移”发展路径,将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技术优势、良种优势和酉阳县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有机结合,累计投入鲁渝协作资金1700余万元,在黑水镇、小河镇等10个乡镇建成15个东营·酉阳大闸蟹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发展桃花源高山大闸蟹养殖产业。

  从大眼幼体成长至成品蟹,这些大闸蟹如何克服水土不服问题?近年来,来自东营的农业专技人才通过定期开展“巡农问诊”等方式,深入酉阳乡镇田间地头,为养殖户排忧解难,被称为“田坎专家”。

图为酉阳自治县2023年鲁渝农业协作巡农问诊活动现场。酉阳乡村振兴局供图

  除了解决养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东营协作酉阳干部管理组还注重人才助力、科技赋能、品牌引领。不仅打造出特色品牌桃花源高山大闸蟹,还联合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酉阳设立“东营·酉阳稻蟹产业人才工作站”;推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重庆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落户酉阳;与浪潮集团、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三方共建,建立数字化智慧化养殖基地。

图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仪式现场。酉阳乡村振兴局供图

  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如今,桃花源高山大闸蟹已成为东西部产业协作的特色优势产业,成为东营助力酉阳构建农业产业化体系,探索山区强县富民新路子的“法宝”之一。

  “今年酉阳全县15个大闸蟹基地预计收获100万只大闸蟹,总收益可达2000万元,直接惠及农户2023户6154人。”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大闸蟹产业协会会长彭世兵笑着说,因为养殖环境好、蟹品质佳,桃花源高山大闸蟹根本不愁卖——“我们现在仅是在重庆、四川等地就供不应求,今年的预订目前已经达到了预估产量的50%。”

  随着桃花源高山大闸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逐年提升,这只跨过了1800公里的大闸蟹,连起了“海与山”的致富路,并向着成为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品质最优、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大闸蟹产业品牌目标不断迈进。

  园区建设 铺就致富发展路

  裁剪、缝制、包装……在鲁渝协作李溪乡村振兴产业园九鑫制衣有限公司厂房内,机器运转不停,来自周边各区域的工人们正埋头赶制订单。

  27岁的符辉是公司的缝纫工。今年初,为了照顾家里老人,他从上海回到酉阳,很快在鲁渝协作李溪乡村振兴产业园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收入没有上海多,但是能照顾家人,日常生活也没有多的开销,算起来和在外务工差不多。”

  该公司制衣厂厂长冉秀学也是返乡就业的一员。之前他在广东中山制衣厂打工,父母年纪大了,便萌生出回家的想法。当时正巧碰上鲁渝协作李溪乡村振兴产业园招工,他一回乡就成为这里的技术骨干。

  他们所工作的鲁渝协作李溪乡村振兴产业园,正是当地的就业新高地。李溪镇位于渝黔边区结合部,辖区现有加工类企业90余家,主要生产手套、箱包、服装等产品。为带动创业就业,该镇通过“党建+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利用东营的帮扶资金420万元,组织下属9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创建了酉李酉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鲁渝协作李溪乡村振兴产业园。

图为鲁渝协作李溪乡村振兴产业园。酉阳乡村振兴局供图

  “产业园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动员等方式,引导集镇加工企业集中入驻,不仅解决了标准厂房的问题,还能为产业园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外流,带动农民获得稳定收益。”陈胜介绍,产业园辐射全镇9个村及周边乡镇,群众可通过创办企业、务工等方式实现增产增收,预计可为300户1200余名群众带来利益联结收益。

  “酉阳是劳务输出大县,我们把产业园建在了家门口,让大家在创业就业的同时,能更好地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所以越来越多人愿意返乡。充足的劳动力也吸引到越来越多企业入驻产业园,形成良性循环。”陈胜说。

图为九鑫制衣有限公司制衣厂内,工人埋头赶制订单。陈佳欣摄

  价值延伸 特色产业“生金”有道

  走进丁市镇中坝村梯田产业园,连片的梯田错落有致,药菊、高粱、油葵、水稻等作物生长其中,多种颜色相互交织,原先的撂荒地已不复存在。近年来,在东营协作酉阳干部管理组的推动下,中坝村1500亩撂荒梯田进行了修复性开发,让撂荒地喜变“希望田”。

图为丁市镇菊花产业加工厂。酉阳乡村振兴局供图

  在距离梯田不远处,加工厂正对刚采摘上来的药菊进行烘干处理。每到产业园作物成熟时期,加工厂便要烘干高粱、药菊、水稻,以及压榨油葵等,其加工制品之后将销往四川、湖南、安徽等地。

  丁市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李明文介绍,2022年以来,东营市累计投入鲁渝协作项目援助资金520万元,用于农产品运输滑道和加工厂房、水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后续发展。如今,该产业园可实现产值1500万元。

  产业振兴的关键是选准产业,如何因地制宜推动酉阳更多特色产业发展?在龚滩镇乡村振兴办主任李亚飞看来,平均海拔1000米,常年气温维持在20℃左右的龚滩镇沿岩片区,十分适宜发展魔芋产业。

  在酉阳县龚滩镇的魔芋种植示范(试验)基地,延绵不绝的玉米地下,一株株魔芋露出了喜人的身姿。“全镇常年以玉米或猕猴桃间种、套种魔芋100余亩。”李亚飞介绍,该镇围绕山地特色种养产业,正持续推进烤烟、魔芋、猕猴桃、肉牛“三种一养”主导产业发展。

图为鲁渝协作艾坝魔芋精粉加工厂。韩璐摄

  为了解决当地魔芋收获后的销售问题,东营共投入资金100万元,结合其他渠道资金180万元,在龚滩镇艾坝村建设魔芋精粉加工厂。该加工厂建成后,将收购当地及周边区域种植的魔芋进行加工,每年可实现魔芋精粉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带动周边人员就业200余人。

  除了多举措推进产业帮扶,近年来,东营市全力把改善民生、提升酉阳群众获得感及幸福感作为帮扶工作的出发点。

  八月初,由东营市援建的连接酉阳县腴地乡高庄村和涂市镇桃鱼村的“鲁渝连心桥”正式投入使用。“鲁渝连心桥”位于两山峡谷之间,桥面距离地面50余米,建设难度非常大。该桥的投用,不仅打破了腴地、涂市两个乡镇近4万余名村民出行交通“瓶颈”,两地到酉阳县城可节省半个小时,也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图为“鲁渝连心桥”。酉阳乡村振兴局供图

  截至目前,东营协作酉阳干部管理组已累计实施39个利民实事项目,建设便民道路150余公里、桥梁11座,整治村庄环境7500平方米、修建沟渠13公里。

  “山海一脉同风雨,鲁渝何曾是两乡。”从产业帮扶到基础设施建设,酉阳一点一滴的改变,无不透着东营市对酉阳自治县持之以恒的深情协作。这份山海深情不受距离所碍,东营将对酉阳的深厚情谊写进了武陵山的连绵的绿意里,写进酉阳19个乡镇的沃野乡村,写进86万酉阳人民的心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