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渝两地送别跳河救人英雄蒋正全

  本报记者陈青冰、杨仕彦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8月12日上午,一支来自西安市阎良区的乐队自发走进渭南市富平殡仪馆,对着房间内蒋正全的遗照,演奏了一首《为了谁》。

  曲毕,人们依次鞠躬,向英雄致敬。

  今年44岁的蒋正全,老家在重庆市江津区朱杨镇板桥社区茨坝居民小组,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工。他从重庆到陕西打工,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家有年近七旬的双亲和9岁的儿子,和大部分工友一样,他一心想着再赚几年钱,就回家孝敬父母。

  就是这样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他,在遇见危机情况时没有一丝犹豫,奋不顾身下水救人。

  8月8日,一辆白色越野车不慎冲入西安市阎良区二龙口水库,情况危急。路过的蒋正全和工友们赶忙跳河营救。车内3名妇女和2名儿童被成功救起,而蒋正全的生命却永远地定格在那片水域中。

  8月12日上午,蒋正全的遗体告别仪式在陕西渭南市殡仪馆举行。当天夜里,他的骨灰回到重庆,当地政府在江津区殡仪馆为他举办了骨灰安放仪式。

  各界人士纷纷自发来到现场,渭南的人们目送英雄离开,江津的老乡也早早聚集在高速路口,顶着重庆近40摄氏度的高温,打出“迎接英雄回家”的横幅,一起接这个“重庆崽”回家。

  一早一晚,一北一南,两场仪式虽相隔近千里,却被同一份敬重和感动紧紧联系着。

  蒋正全走了,但他展现给世人的善意,汇聚成一股波涛,仍在持续涌动着。

  纷纷来到他的故乡

  背靠老成渝铁路,面向溶溪河,蒋正全老家隐于一片翠林之中,位置十分偏僻,汽车无法直达。

  即使这样,在他去世的第7天,人们或是穿过铁轨上山,或是步行过桥,来到蒋正全的家。

  8月14日上午10点左右,蒋正全的初中同学徐军最先到达。他招呼着同行的几位同学和家属“随便坐”,转身坐在蒋正全家门口的几块石头上。

  眼前的老房子,门口石刻对联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见:天下良图要先进,世间百技讲科耕。横批:勤俭持家。

  “太可惜了。”另一位同学曹莉回忆起刚得知消息时,自己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相信”。

  徐军在广东生活,在成都探亲时得知蒋正全不幸去世的消息,迅速联络同学们,希望能为蒋正全的家人做些什么。14日,他们几位在重庆的老同学,驱车到茨坝,想亲手将6万元善款交到蒋正全父亲手中。

  等待中,同学们聊起蒋正全,评价均是“善良、乐观、积极”。

  “小时候他放了学,扔下书包就去割猪草,做完活我们就一起去河里耍水。什么勤劳、乐观、坚强,这些品质都不要说了,在他身上都是最基本的。”一位同学因为工作没能赶来,特意打来视频电话,想要看看现场。

  “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他家里人后续生活问题。我们也希望可以尽绵薄之力。”徐军说。

  在徐军之后,两位专程从西安赶来的公安民警也带着近10万元善款来到蒋正全家中。

  “这些都是大家自发捐助的。得知蒋正全的家人已经回到重庆,我们专门赶过来,希望能尽快亲手交到老人手中。”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宣传法制处的王波说。

  为其孩子安排“爱心妈妈”

  蒋正全的家人回来时,已近中午。父亲蒋忠云穿着长袖迷彩服、黑色长裤,脚上是一双蓝色塑料拖鞋。

  或许是常年户外劳作,两位老人肤色黑红。同乡人说,老两口喂了5头猪,养了些鸡,还有地里的庄稼要种。

  蒋正全的母亲被人背上了二楼房间,安顿在床上休息。由于太过悲伤,老人嘶哑的哭泣声已经非常微弱。蒋正全的儿子来到奶奶的床边,打开电视机,默默陪在她身旁。

  王波握着蒋忠云的手说:“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我知道家里培养出一个孩子有多不容易。”

  年近七旬的蒋忠云一口乡音,不停地跟客人们倾诉着。

  镇上的人都知道蒋正全见义勇为的事情。有位老乡说:“不敢看第二遍视频,看了眼泪就一直流。”

  中午,朱杨镇的书记、镇长等来到家中,看望蒋正全的父母。

  “孙子是他们现在唯一的动力。”一旁,蒋正全的妹妹眼泪止不住。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的大哥就这样离去,妹妹依然无法接受。

  朱杨镇副镇长莫冬梅说:“目前镇上已经给辰辰选出了两名‘爱心妈妈’,一位社工、一位老师,未来希望能让孩子在温暖、有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英雄是一种本能

  从35岁的教师王红旭,到44岁的农民工蒋正全,重庆这座城市不缺见义勇为的英雄。他们都是普通人,但在面对危急情况时,没有一丝犹豫。

  他们生长于江边,也将自己的生命留在水波中,无私奉献的精神久久激荡在人们的心中。

  “看视频就知道了,蒋正全完全没有犹豫,一秒钟就扑下去了。”徐军说,其实,这并不是蒋正全第一次下水救人。

  “他总是笑嘻嘻的,对人很有礼貌、很客气。”小卖部老板李克超谈起对蒋正全的印象时说,“他就是我们江津人的荣耀”。

  “我晓得,‘蒋大娃’当时如果没有马上跳下,他良心会不安。”李克超说,“那是一种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