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专班——
保护好黄河口湿地(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秋季的黄河三角洲河海交汇处,景色壮美。黄河奔腾万里,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汇入大海,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东营考察时说:“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增色。”
殷殷嘱托,使命在肩。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工作专班不怕吃苦、履职尽责、科学保护,换来了黄河入海口湿地生态的日益向好,为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0年8月,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成立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工作专班,经过两次调整,今年1月形成现在的专班队伍。专班下设生态修复组等7个专项工作组,共有55人。今年8月,专班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
长期以来,黄河三角洲盐碱化严重,植被稀少,保护工作从何下手?
湿地修复,水是关键。专班人员认真研究自然规律,通过引水提水、水系连通等工程,进行生态补水。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静说:“近3年,我们通过科学监测管理,给湿地生态补水4.69亿立方米,湿地生态功能明显改善。”
一个脚踩的小坑里,翅碱蓬长势茂盛,而小坑外的植物却稀稀拉拉。“小坑里有水分,种子吹不走,所以长得好。”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书记、专班负责人许明德说,专班人员受此启发,总结出滩涂湿地生态治理“八步工作法”,推进微地形塑造。
在这片盐碱荒地上,专班人员长年坚守一线,涉泥泞、过沼泽、穿芦苇,奔波于数万亩的湿地修复项目现场。他们勤于钻研技术,深入研究生物规律,及时获取生物信息……
如今,保护区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先后实施16个湿地修复项目,连通水系241公里,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湿地面积增加188平方公里、增长了12.3%,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
“这几年,不仅鸟儿数量多了,而且许多候鸟变成‘留鸟’。”东营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感受明显。鸟儿数量的增多,源自生态环境的改善,更离不开鸟类保护工作的扎实开展。据统计,自然保护区发现鸟类371种,其中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90种。
无论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专班人员尽心尽责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除了长年坚守一线、辛勤付出,他们还发力科技创新。高级工程师王安东发表论文23篇,编写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4项……面对鸟类监测中存在的看不全、看不清、数不对等难题,王安东研发了滨海湿地鸟类监测新技术,建立典型鸟类和珍禽三维数据库,为栖息地营造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离不开法治护航。实践中,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面临一系列困难挑战,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去年年初,保护区发生一起盗捕牡蛎案件。为快速取证,自然保护区综合执法负责人赵德存和队员两天两夜没有休息,最终圆满完成了取证任务。
过去,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没有综合执法权,执法工作无从发力。专班探索多部门联合执法途径,建设综合执法与公、检、法系统“四位一体”联合执法工作站;建立了“生态警长”机制,在山东率先设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在保护区创新设立生态湿地保护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站,形成打击环境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合力。
“自从形成执法合力以来,办结公益诉讼案件2起,挽回环境损害损失310余万元;正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5起,涉案赔偿总额达1000余万元。”许明德介绍。
本报记者 赵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