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为机 新模式、新平台和新技术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央视网消息:今年以来,疫情反复,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提供机遇。国家信息中心在对1600万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后发现:数智化供应链、智慧物流……这些在应对疫情中涌现的新模式、新平台和新技术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今年以来,由于疫情多点散发,我国部分地区物流受阻,一些企业发挥技术资源优势,为保物流通畅提供了有力支持。如今,装上“智慧大脑”的物流平台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好帮手。

  货车司机刘仁方长期在江苏惠龙港周边送货。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每次出车前他都得点开这款手机软件。

  货车司机 刘仁方:我们出车都要避免空跑,它(软件)可以给我们司机推送合适的货源,并且提前联系装卸货地做好准备,还为我们规划好行车线路,避开了疫情风险区域。

  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一些地区的物流运输一度受阻。针对这一问题,交通运输部门联合企业紧急研发了北斗智能防疫保畅软件,通过精准定位帮助司机及时避开风险区,提高运输效率。

  货车司机 刘仁方:我们每个月可以多增加收入5000多(元),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眼下,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企业通过整合北斗卫星智能视频监控、物流全息地图和水铁公网络联运等功能搭建的智慧物流平台,不仅能为司机精准定位、智能配货,还能为客户推荐最佳运输方式。

  卫星定位平台负责人 施文进:货主有货要运,只要向货运平台发布一条货运信息,物流全息大数据平台根据货运信息的时效要求、港场站的静态数据、车船的动态信息,智能优化算出宜水则水、宜铁则铁的联运最佳运输方式。

  从原先的全程公路运输到多式联运的转变,通过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拳”,不仅提升了运输效率,更节约了运输成本。

  卫星定位平台工作人员 任保龙:例如这个钢厂的期货交割运输业务,从原来的全程公路运输,总运价需要98元/吨,我们将其优化成水公联运以后,总运价只需要68元/吨,节省了30元/吨。

  目前,平台的日均订单已增长到12万单,为全国20多万辆货车提供了保障通行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传统零售企业正在通过应用5G、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重塑供应链,实现了传统企业的“云上”进化。

  在四川成都的一个零食门店,不少顾客正在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负责人说,因为有了手机端的管理系统,能实时掌握门店的运营情况,即便是疫情期间,供货渠道也并未受到影响。

  某零食加盟店负责人 蒋干:(系统)能实时地告诉我们仓库有没有现货,对于我期货订单的商品,如果我后面再叫了现货订单,还能自动把之前期货订单的一部分一并拆单发过来,既帮我节省了运费也降低了我门店的断货率。

  成都这个小门店正常经营的背后,依托的是远在上海的一家传统零食企业开发的“智慧供应链系统”,它会利用企业积累的海量数据资源自动根据市场变化预设生产销售订单。

  某零食企业全渠道供应计划中心订单专员 林敏:之前就是手工下(订单)的。(记者:是不是很麻烦?)是很麻烦,有了这个系统之后,订单直接衔接到协同平台,供应商就可以看到订单计划,合理安排生产。

  某食品生产企业总经理 林刚:我们可以提前13周拿到客户的采购计划,我们供应的商品、销售的数据也是一目了然,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用来备原材料和产能,也能够减少报废和损耗。

  一头是零售,一头是生产,智慧供应链系统链接了3000多家门店和约300家食品供应商。今年四五月份,上海疫情期间,系统自动在全国范围内筛选货仓,并将上海仓调整为安徽仓,实现全渠道一盘货,保证了国内市场的供应。不仅如此,为了最大幅度便利签订合同,系统还创新推出了“电子签章”。

  某食品生产企业总经理 林刚:我们现在的合同都是在线化的电子签章,涉及到价格变化的时候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

  数字化正在让传统的零食生意脱胎换骨。目前,企业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了20%,供应商送货的及时率增加到99%,库存周转提升40%,每年累计可以节约10万小时的人工工时。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的广泛应用,让新技术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也带来了更多新的市场机遇。

  这是在深圳盐田应用的智慧防疫系统。通过打通小区、街道、市区层面的疫情防控数据链条,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更加精准。

  深圳市盐田区海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杨斌:我们这个数据也能够实时地传输到街道跟社区的防疫平台上,戴口罩的情况跟保安值守的情况都能够全部反映到智慧平台上。

  目前,智慧防疫系统已拓展运用到商超、写字楼、工厂、产业园、展会等人流密集的场景。随着应用场景的增多,市场规模不断增加,越来越多上游科技企业投入到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中去。

  疫情防控带来的非接触性需求增加,也加速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仅智慧防疫应用场景一项,目前北京、广州、东莞、珠海、厦门、昆明、宁波等地已先后出台政策或实际展开智慧防疫系统的部署工作。业内人士估计,其核心场景推广所带来的市场增量空间至少有1200亿元。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何瑛:人工智能在目前的这种市场环境下,特别是在疫情催生的数字化转型的这种大背景下,从产品到产业,现在向这个阶段在走,它的场景是非常大的,整体的新技术人工智能的市场,我们理解应该是万亿级的市场。

  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算力、算法的要求更高。今年起,“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也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