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聚焦探索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机制

  上海7月12日电 (记者 陈静)理想的创新体系的重要特征,就是参与者之间密切合作、知识和其他创新要素流动“通畅”。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副教授王安宇1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践表明,打造一个以企业为(创新活动)主体,以市场(资源配置)为导向,各类角色相互协作(价值共创)的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他认为,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际上就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建设目标。

  记者当日获悉,“瞰见”对话科创人物系列论坛第11辑在线举办。本期瞰见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携手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共同打造,以“科创生态视野下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为主题,业界嘉宾共同探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机制建设与企业实践。

  “我们提到融通创新,是希望大中小型企业在创新方面融合、互通有无,以达到增强产业链协同性、构建良好产业生态的目的。”王安宇对记者指出,“但是,实现难度通常会很大,融通创新的参与者毕竟属于不同的市场主体,有着相对独立的利益。”

  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通常包括知识生产、扩散和使用等诸多环节,会涉及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教育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多个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就构成了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服务覆盖了全市的各阶段的科技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也见证了上海企业主体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据了解,作为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该中心探索打造供需平台,促进有效对接,并在数字化浪潮下积极打造大企业与大企业的联合开放式创新矩阵,为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助力。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负责人黄丽宏表示:“大企业开放式创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当前我们依然面临很多挑战。”黄丽宏介绍,“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将致力于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推动、扶持科技中小企业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性生态。”

  2006年,亚马逊率先推出公有云服务。如今,云计算不仅是一个资源的平台,还发展出很多工具和服务,以大大加快企业创新过程。在亚马逊云科技大企业融合创新负责人蔡爽看来,比较理想的大企业创新方式是,大企业内部首先满足领导支持及创业负责人或加速器这两个先决条件。她对初创企业提出了4点建议:公司数据科学家必须业务化;利用平台资源,从应用层满足大企业需求;拥有足够耐心,首先进行创新业务的突破;注重数据和算法所有权的保护。

  现代汽车集团创新中心(北京)总经理杨萍表示,企业创新首先需要打破内部部门墙,横向拉通资源与需求,实现产研销闭环。其次,需要通过平台化搭建与设计和创新生态圈建设,构建内外开放交互平台。在此基础上,实现内外部战略协同及概念与商业化论证相结合,触发并推动企业变革。

  杨萍以现代汽车集团为例进行解释,该集团成立了中国地区的创新中心,通过拉通集团内外部的战略协同、针对中国本地早期项目的加速计划与战略投资这三个主要工具,构建在中国的开放创新交互平台,建设企业在中国的创新及相关投资的生态闭环,推动企业建立在中国的战略转型及未来核心能力等。创新中心从底层核心能力建设、利用核心工具等出发,构建整个集团的创新生态网络。

  从技术到产业的落地是与每个科创企业紧密相关的话题,对此,竹间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孙彬认为,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做谁的生意,卖什么,如何卖。通过头部大客户的资源沉淀,企业将自己的技术进行行业复制、执行并进行产品标准化部署,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进一步进行生态协同与渠道建设。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张江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黄勇指出,得益于大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心的支持,近年来师生创业更加实际了;随着整个创新体系的不断优化,团队组合更加合理、便利;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创业营、加速器及创新创业大赛的支持下,大企业创新更加快速,大小企业合作更加深入。

  孙彬认为,创业公司在跟大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适配双方需求,更健康的方法是头部企业和头部产业合并,实现强强联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