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周年纪念演出收官 北京国际音乐节如何书写“中国故事”?

  刚过去的10月,北京国际音乐节度过了25周年的纪念日,并结束了多场纪念演出。1998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横空出世,从名家名团纷至沓来,到“中国概念”首度提出;从重磅歌剧连续上演,到委约创作蔚为大观;从全新舞台理念多元实践,到时尚地标完美融合……25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踔厉奋发,守正创新,搭建起文化建设成果展示平台、文化建设经验交流平台、文化创新发展合作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平台。2022年时值北京国际音乐节25周年之际,新京报回顾北京国际音乐节举办经验,借此探讨古典乐坛的“中国故事”如何书写。

  开阔视野

  注重交流互鉴用《千里江山》致敬新时代

  9月24日19:30,保利剧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主席、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携手中国爱乐乐团,与笙演奏家吴彤、琵琶演奏家赵聪、二胡演奏家陆轶文、钢琴演奏家贺茗、女高音歌唱家方琼、竹笛演奏家戴亚,共同呈现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领衔23支交响乐团联合委约作曲家赵麟创作的交响音诗《千里江山》。交响音诗《千里江山》由余隆倡导和提出创意,在他看来,用这部作品致敬北京国际音乐节二十五周年荣光历程有着特殊意义,“北京国际音乐节是中国第一个专业的古典音乐节,音乐节的成立对中国古典音乐事业而言是一座里程碑。新作《千里江山》是一部致敬历史、献礼新时代的作品,不仅是向北京国际音乐节走过的25周年致敬,更是音乐节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向中国音乐事业蓬勃发展的25年致敬。”

  国际互动亦是精彩鸣锣。9月28日,由亚洲协会特别举办的北京国际音乐节25周年特别活动在纽约举办,音乐大师伯恩斯坦的女儿杰米·伯恩斯坦,周龙、杜韵、周天等华裔作曲家以及音乐评论家肯·史密斯,以对谈的形式回顾北京国际音乐节在连接中国与世界、促进音乐文化交流的卓越贡献。

  从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起,作为艺术总监的余隆和音乐节团队就秉承着高起点、高水准、国际化的运作准则,在短短几年内,邀请潘德列茨基、傅聪、阿格里奇、麦斯基等巨匠大师接连到访,将北京与世界顶级古典音乐演出之间的“时差”彻底消弭。至今25年来,柏林爱乐乐团、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霍格伍德、格鲁贝洛娃……一个个从前只存在于电视和唱片封面上的名字或形象,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向观众们献上了最真挚精彩的表演。“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全世界都在通过北京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北京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这座城市有热爱艺术的市民。”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对这座城市满怀深情,“我希望音乐节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同时通过职业化的运作,让北京国际音乐节成为中国艺术界的典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北京是世界看中国的首要窗口,更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北京国际音乐节创立迄今,始终肩负与世界接轨、为文化交流提供平台的责任,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示范引领、担当作为,让中国观众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扎根行业

  倡导“作品委约” “中国概念”,展现前沿舞台

  伴随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首都北京多维影响力不断提升,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在逐年成长、发展、壮大,视野不断纵深,格局不断拓展,坚持、坚守、坚韧,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奋进的关键词。北京国际音乐节于2001年率先在中国建立“作品委约体系”,成为与世界深度接轨的标志之一。委约作曲大师菲利普·格拉斯创作《大提琴协奏曲》,这是中国艺术机构以国际标准和模式与世界乐坛实现交流迈出的新的一步。迄今为止,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委约名录已有22部作品,委约对象包括潘德列茨基、陈银淑、霍华德·肖、亚伦·齐格曼、谭盾、叶小纲、陈其钢、周龙等国内外作曲大家。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到广阔的世界舞台,以普利策音乐奖为标志,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委约体系获得了作曲家们的积极响应,更赢得了来自世界的尊重与认可。

  2002年,北京国际音乐节首先提出“中国概念”。从民族音乐作品专场到传统戏剧戏曲的上演,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瑰宝。在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国音乐多样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将中国概念与建立委约体系、“中国歌剧回家”等创新策划相结合,北京国际音乐节作为新作品走向世界的起点,鼓励和激发中国当代音乐家的创作,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用作品展现出现代、开放、包容、自信的中国形象。一部部作品,推动北京国际音乐节实现了从“集散地”到“孵化器”、从“中国风格”到“中国概念”的双重转型。

  现代歌剧也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获得了充分的关注,从2002年贝尔格歌剧《璐璐》在音乐节完成亚洲首演开始,从引发社会深思的普利策音乐奖获奖作品,到不断打破传统观演模式的浸没式歌剧,从二十世纪的名家名作,到青年作曲家的最新创作,各类现代歌剧、剧场作品在音乐节不断刷新观众对“新”的印象,北京国际音乐节凭借独特视角,为中国观众展现着世界歌剧舞台的最前沿景象。从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始,上演内容、风格丰富的歌剧作品,为观众展现歌剧艺术的多样魅力,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进行节目策划的原则。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歌剧演出致力于传颂经典,吸引更多观众走近歌剧、感受歌剧、了解歌剧,用耳熟能详的旋律培养观众基础。此后,北京国际音乐节通过“德奥巨制”树立国内歌剧艺术专业化的标杆,从《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国内首次完整上演的轰动性文化事件,到上演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代表性歌剧作品,北京国际音乐节以一次又一次“国内首演”填补着歌剧迷的观演空白。24届的过往历程中,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上演了56部歌剧作品,彰显出音乐节“艺术至上”的理念。其中有36部作品以“国内首演”形式与观众见面。

  精神培沃

  推动文化创新,赋能艺术新生活

  1998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成为观众走进音乐厅的新起点;2010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又成为了古典音乐走出音乐厅的新起点,走进城市空间,将音乐融入生活,从三里屯到国贸,从长城脚下到紫禁之巅,音乐节的足迹遍布北京的城市地标,让音符响彻古老又现代的北京,让古典音乐成为都市文艺生活的新时尚。

  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高度重视对青年音乐人才的挖掘与培养。25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成为了中国青年音乐家职业生涯中第一个重要舞台,迈向世界舞台的第一步。2017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更是设立“青年音乐家奖”,以授奖的方式进一步激励青年人才。2018年,余隆将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的接力棒交接到邹爽手中,为青年音乐人才提供平台的宗旨由台前交接到幕后,为中国古典音乐事业造血的目标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北京国际音乐节为青年音乐家提供的舞台不断升级,顶级舞台汇聚业内外的期待目光,更自由的策划彰显青年音乐家的无限创造力。

  青树缀新花,创新是文艺生命的基因密码,北京国际音乐节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艺术生产、运营模式、传播推广创新,不断打开传播古典音乐文化的新思路,推动文化创新,赋能美好生活。未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将继续秉承“艺术至上”的宗旨与理念,践行初心使命之诚、理想信念之坚、使命担当之重,助力“大戏看北京”新名片打造,为首都文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贡献己力。

  文/田偲妮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