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视吃菜的政治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菜篮子”建设,忆及往事时,总书记深有感触:福建人说“三天不见绿,两眼冒金光”,吃不上菜那就是政治,这种意识是很强的。现在一些干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经验,忽视这些是不行的。这番朴素而真挚的话语中,蕴含着总书记对日常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见解,饱含对增进民生福祉的殷殷牵挂。
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过去我们说到粮食安全,可能更多想到的是主粮。但其实在很多地方,蔬菜的意义并不亚于主食,这就是总书记说的“三天不见绿,两眼冒金光”。但是在物质水平低下的年代,因为种种条件的制约,更多地方的精力放在填饱肚子上,新鲜多样、营养搭配的蔬菜还是颇为“奢侈”。如今,随着种植技术和物流运输的发展进步,设施蔬菜、高原夏菜、南菜北运等丰富着居民的“菜篮子”。一年四季、随时随地、各式各样,吃想吃的菜已经不再是难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吃菜的事就不重要了、可以松口气了。前段时间,英国西红柿限购引发当地居民对食物短缺的担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吃菜的问题解决不好,小事也可能变成大事。要看到,“菜篮子”里装的是民意,连的是民心,而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各地要以“兹事体大”的观念,把吃菜的问题当作大事、要事来抓,绝不能轻忽大意。
现在,个别地方在吃菜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如今物流运输更便捷了,种菜的事情交给产区就行,对其中的风险认识不足。事实上,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5.22%,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人口密度更大。倘若这些超大城市、特大城市遇上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物流哪怕是短暂受阻,都有可能成为造成居民“菜篮子”价格波动的“蝴蝶翅膀”。更不用说远距离运输及其造成的损耗,也无形增加了销地居民的吃菜成本。
把住吃菜的政治,一是要夯实生产基础。我们依然要对大城市的“菜篮子”自给率提出要求,算算人均菜地保有量和设施蔬菜生产能力,保证一定规模的在地蔬菜,确保关键时候地产蔬菜能够顶得上。二是要增强调控保障能力。如何及时调整供给水平,避免价格剧烈波动影响居民日常所需?应急情况下外地菜怎样才能畅通无阻地运进来?解答好这些问题,单靠市场调节是不够的,还要从管理体系、调控政策、价格运行、储备制度、信息监测、应急机制等多个方面着手,用好统筹的智慧。此外,各地还要对本地居民的饮食偏好用心做足功课,这是关系本地种什么、运什么的现实需求,也是反映民意、体现民心的重要细节。
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吃菜看似事小,却关乎民心向背。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拎好老百姓的“菜篮子”,是对民生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选择。(农民日报)